读“家”史,溯本源 |
||
来源: 发布时间: 2019年04月30日 | ||
历史有多远?史学家说,历史如同长河,而科学家会说历史是时间的集合。我也曾无数次仰望星空,企图从中捕获时间,追溯历史。首张“黑洞”照片的问世打破了时间原有的平静,仿佛人类就此可以窥见时间、揭秘起源。从科学的视角来看,黑洞的终极奇点可以解释时空,但距离之遥远却是可望不可及。 但人类追逐的脚步从来都是“上下而求索”,时间是有痕迹的,哪怕身边的一支铅笔,我们阅读的每一个汉字,都记录了时间,镌刻着历史。就好像比尔·布莱森的《趣味生活简史》所介绍的,自1851年以来人们居住的房屋背后隐藏着的历史,从门厅、厨房、卧室、餐厅、再到地下室、花园、楼梯、阁楼、卫生间……作者用一格一帧的特写,极具幽默的语言营造了一出具有动画即视感的趣味探索剧,放大了人类生活进步背后的动因,折射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:历史并不是存在于漫漫长河的上游,也不是仅存在于过去的时空,它就在当下,与我们紧密相连,密切相关。 历史是抽象的,但人类同样可以具象的去认知。作者以讲述家中房间的形式,带我们走入了人类生活的历史: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地,竟然可以上锁上门,有完整的排水系统。薯条的发明人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。电击疗法最初是为了给观众表演赚钱。中世纪的宴会上吃各种飞禽是因为吃不起牛羊肉。两齿叉子太过尖锐和危险,所以改成了四个齿。以前建筑物窗户的面积是很小是因为要交窗户税…… 你是否突然感到房屋里的每个物件,都被赋予了灼人的光辉。在表面平静下,似乎荡漾着存在即为合理这样一种哲学的涟漪。那些必然或偶然的命运,那些隐秘的欢喜或忧伤,那些追求舒适的愿望驱动了整个人类的生活史,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当事人,我们每一个正在居住的家都是一座可以探索的博物馆。 战争、饥荒、工业革命、金融危机,启蒙运动,改革……它们都在你的沙发里和五斗橱里,在你窗帘的皱褶里,在你松软的枕头里,在你家墙上的油漆里,在你家的自来水里。因此,家庭生活的历史,不仅是床、沙发和厨房炉灶的历史,而且是坏血病和鸟粪的历史、埃菲尔铁塔的历史……是一切其他已经发生过的事的历史。”原来“透过现象看本质”还可以看到历史的过往,每一个看似平凡的器物都折射着他所具有的光芒,影像投映在虚空中,讲述着一个个奇特的故事。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菩提,将家居琐物掀开,你看到的将是另一个世界。 我清晰地记得书中有这么一段话:“我环视一下我的住宅,不由得吃了一惊,有点可怕的意识到自己对身边的家庭生活了解的如此之少……世界上有那么多种香料,为什么偏偏要对这两种东西情有独钟,为什么不是胡椒和豆蔻,或者为什么不是盐和桂皮呢?为什么叉子有4根齿尖,而不是3根或5根齿尖呢?为什么我的西装上衣的每个袖子上都毫无意义地缝着一排扣子?这些事情一定是有原因的……突然之间,这个家对我来说似乎成了一个神秘的地方……”作者对家居存在的追问,让他发现了“房屋是历史的映射,是历史最终的归宿”,无数人对身边之事、对时间的不断追问孕育了哲学,推进了人类文明。 这个世界存在即合理,不管发生了什么,创造了什么,或者激烈争夺了什么,它们总会以某种方式,某种形式存在着我们周围。但我们又发现了什么,探究了什么,我们埋下了很多种子,但往往萌芽未起就已枯萎。在如今这个现代化高速发展的社会,大量信息的涌入,无疑提升了我们看待问题的广度,但这也必然导致看待问题深度的降低,让我们的心变得浮躁。 是时候辩证的重拾“格物致知”精神了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如此解释:格物致知,就是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。不管哪一种说法,都似乎在提醒我们对待事物要看到内涵,透过外在看到内心。毕竟万有引力的发现也是因为对一个苹果的“格物”。蜡烛为什么会燃烧?是因为用火点燃了还是氧气助燃,或许还有人会这样说:氧分子和碳单质结合成二氧化碳释放能量。更有人会提到:原子外层电子不稳定跃迁被俘获,共价键的断裂与重组…… 我们通常对司空见惯的现象习以为常,不会有太多的思考。我们受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,不去思考深究事物的理。因为没有追求格物穷理的思想,常使得我们忽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。其实未必到达如此高级的境界,只需要“不畏浮云遮望眼”即可,有一颗质疑之心,有一份对自明性的追问,有一套探究原理的思路。知不知道答案不重要,知道从哪里找答案才是重要的,勿随波逐流,非特立独行,需独立人格。 历史可以触摸,黑洞或也并不遥远,它是穿越时空的隧道,还是通往虚无的险途?仰望星空,当地球上的人们全体凝视同一方向,如同黑洞这样曾经“不可见”的未知,终将“显露光芒”。 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
|
||
版权所有:东营市利津县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: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: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利一路114号 电话0546-5621644 邮编:257400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