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法院文化 > 法官随笔

从《我们仨》开始

来源:   发布时间: 2019年04月28日

  “滚!”

  无声处起惊雷。

  我不知道那时候为什么会说出这个字,导致我晚上九点在银座西边的停车场上来来回回走了半个钟头了。初春的天还没有那么暖和,穿着一件轻羽绒,我还是感到手脚冰凉了,正如我现在的心情。远处来了辆车,开着远光灯,刺得我睁不开眼睛,更是让我气愤,我背过身去,看着远处。这条熟悉的街在车灯的照射下变得极长,我望着眼前的路,没有人,零零散散的停着些车辆。忽然,在路的尽头出现了熟悉的身影,举目再望,空空荡荡,确是眼睛被远光灯刺的出现了幻影罢了。

  被强光照射后的色块慢慢散去,我的视力也恢复了正常,我还是没有找到她,又羞于喊出她的名字,只能继续徘徊在路边,期盼着等到逛完商场后笑逐颜开的她。杨绛先生的书中有一段描写她寻找钱钟书先生的片段,只是那是她的梦,她醒来自然找到了在她身边酣睡的先生,而我呢,又如何醒来?想到这我却笑了,只因这情景在杨绛先生的《我们仨》中,而这本书是我跟她初识后相约旅游时买回来的。

  这是我们一起买的第一本书。本来我俩是约好去青岛游山玩水的,可奈何时间短,路线又拉得太长,风景没看多少,却总不能空手回去。在崂山区政府附近找了一家超市,买着买着特产,我们逛进了书店。后来,逛书店成为了我们出去游玩的习惯,《我们仨》自然就是这么带回来的书。

  这本书回忆的是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及其女儿钱媛的生活片段,以及后来女儿、丈夫相继去世后杨绛先生独自一人的生活。最令我记忆深刻的,是初读杨绛先生的梦时,在熟悉的路上,一切照常,唯独钱先生不见了,她却连呼喊的声音都发不出,在寂静的路上一个人感受孤独。读到这段时,我浑身都在起鸡皮疙瘩,就如那次偶然翻看《百年孤独》,看到“即便是偷窥她洗澡的小伙子在摔死之后,骨头里依旧渗出着美人儿的气味”。因为我的无知,所以震惊,这是大师们给初见者的“下马威”。

  自《我们仨》之后,我俩就开始了买书之路。遇见好看的、想看的书,总愿意买回来,即便是放在那里,也觉得这本书和它里面的东西就自此归我了。也确实,每有闲暇时刻,随手翻翻买回来的书,总是受益匪浅,进而也渴望着再去拜读其他书籍。读诗,知道了“会当凌绝顶”,也知道了“断竹/续竹/飞土/逐肉”;读词,知道了“大江东去浪淘尽”,也知道了“一任阶前、点滴到天明”;读小说,知道了有只狗多看了狂人一眼,也知道了许三观的红烧肉都藏在了米饭底下。

  伴随着书籍,便有了那些幸福的日子:午后的飘窗上,每人一本书以及谈论着的人生;书店二楼的小桌前,每人一本书以及来来往往的孩子们。这些“赌书消得泼茶香”的日子,都是和她一起度过的,如今我的行为却这般不堪。思绪慢慢被自责打断,不知不觉间已经回到了家里,瞥了眼楼下的车,走进屋里,她已经睡去了,床边放着还温热的洗脚水,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。我躺在她的身边,想象着书中的情景:她做了个梦,梦里却没有我,她四处寻找,直到惊醒,看到了身旁酣睡的我,然后甜甜一笑,接着睡去。

关闭

友情链接
版权所有:东营市利津县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:鲁ICP备13032396号
地址: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利一路114号 电话0546-5621644 邮编:2574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