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法院文化 > 法官随笔

拥有了就不要怕失去

来源:   发布时间: 2019年04月24日

  《你一生的故事》这本书是一本科幻小说,初次翻阅会感觉杂乱无章且眩晕,但又不同于普通的科幻小说,因为没有太多的黑科技,反而充满哲学意味。书中同时讲述了两个非线性故事,一条主线是外星人降临地球,与地球人交流的故事,另一条主线是一个家庭里丈夫、妻子与女儿的生活琐碎故事,全书一直是跳跃着来讲,一会儿交代外星人,下一章马上变换风格来到日常琐碎,不一会儿又回到外星人。第一次阅读这种非线性故事,或多或少会感觉有些难以理解,外星人与日常生活琐碎有什么样的关系、又是怎么样联系在一起的呢?

  《你一生的故事》剧情并不复杂。名为七肢桶的神秘外星生物,突然降临地球。语言学家女主,奉命代表美国,前往研究外星生物,并尝试和它们沟通。在沟通的过程中,女主弄明白了七肢桶的语言文字规律,并学会了七肢桶的语言,甚至推测出七肢桶生活的世界,没有时间和因果这些概念。

  女主长期使用七肢桶语言,并在使用这些语言的过程中,获得了预知未来的能力。她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未来。结婚后,她会生下一个女儿,这个女儿只会活到二十五岁;而且她会遭遇背叛,会和自己的丈夫离婚。知道自己的悲剧未来,女主最终选择接受这一切,义无反顾地答应了这个未来会背叛自己的男人的求婚。

  初次阅读这部科幻小说,我觉得这个科幻小说非常不硬核,太文艺了,这是个悲剧不是吗?作者想要通过这本小说向我们传达什么样的概念呢?鸡汤点难道是“哪怕我们知道自己一生终将孤独,但也要笑着坚强地活下去”?而且在结构上我们会发现时间线索很是凌乱:一方面,七肢桶在和人类充满悬疑的对话;另一方面,女主在回忆自己和女儿相处的生活瞬间。这个时间,没有一定的规律,一会是女儿的十五岁,一会是她五岁,一会又是她刚出生的状态。

  但是当我第二次读这本小说,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,而是开启了想象力的旅程。在我看来,这部小说的哲学意义远大于科幻价值,吸引人的是故事,打动人的是情感,然而真正让它成为神作的却是思想。

  先从书里的这个物理定律说起。在中学的物理课上,我们都做过这个实验,把一根筷子放进水杯里,你会看到筷子在水中变弯了,但我们都知道那其实不是筷子真的弯了,而是光在水中发生了折射。光为什么进入水中会发生折射呢?从前的理解是因为水的密度比空气要大。水和空气是不同的物质,所以光进入水中的瞬间就会改变路径,但我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时间。作者解释了这一定律,它被称为费尔马的时间最少定律,当光进入水中,传播速度变慢了,如果光仍然按照原来的直线走下去的话,它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就会变长,所以光改变了路径。它选了一条时间最短的路,以便能更快到达它的目的地。实线为最短时间路径那么问题就来了,难道光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吗?它有目的地吗?如果没有目的地,它为何要调整自己的路径?如果有目的地,而且光选择的是最短的路径,那么难道光在出发之前就已经知道要去哪里,并且能够预知这条路上将遇到的所有的障碍和物质,它已经计算并选择出时间最短的那条路来走吗?难道光能够思考,能够选择吗?又或者,有一种神秘的力量,已经预先安排好了光的命运,确保它走的是最好的路?那么,这种力量,会不会同样作用在其它事物之上,会不会也因此决定人类的命运呢?这种以目的为原点开始的思考,这种认为先有果,才有因,先有结局,才有过程的思维方式,你把它称作是“目的论”“决定论”“预定论”都可以。事实上,这不仅是物理学的迷惑,在哲学的领域里,预定论与意志自由论的争论,可以说是哲学中最古老的争论之一,几乎没有一个哲学家不被这个问题困扰,这并不奇怪,因为它的答案至关重要,直接关系到对人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的理解。在哲学史上,断然主张绝对预定论的哲学家有不少,而断然主张绝对自由论的哲学家则微乎其微。许多哲学家动摇于两者之间,典型的如斯宾诺莎和伏尔泰,就从意志自由论转向决定论。斯宾诺莎认为,人之所以认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,是因为他能感知到自己的意愿,而对于产生这意愿的原因却一无所知。愿望只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机械装置,而这种机械装置的运行过程却不被我们所意识到。叔本华认为,人是受到因果律支配的,不自由是人的宿命。康德则认为,人只在抽象意义上是自由的(作为本体的人),在现实中不可能有自由(作为现象的人)。到了萨特那里,更直接的阐发为:人,就是一堆无用的热情。那么,人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来选择自己的命运呢?难道我们的命运真的早已成型,我们只能沿着它的轨迹去运行吗?那么,我如果事先知道了自己的命运,我该怎么做呢?能够反其道而行之吗?

  说到这里,我想起了一个段子,是关于霍金的。说是霍金举办了一个晚宴,专门宴请时间旅行者的。为了确保来的人确实是时间旅行者,他在宴会结束之后,才发出请柬。结果,没有一个人赴宴。这个晚宴的悖论在于,他已经知道没有人来参加了,还有必要再要发请柬吗?如果真的有人来了,那么请柬可以不发吗?所以有人说,现代物理学已经越来越像哲学,甚至是神学,确实如此。当你越来越深地触及到事物本质的时候,就会发现很多学问越来越相近,不管是物理学还是心理学,不管是神学还是科学,它们最终指向的一定是同一事物,都只是殊途同归的通向真理的道路。最终指向的仍是这些问题:生命是什么?你是什么?你以什么形态存在,又该如何存在? 这部小说,想探索的问题是: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的命运,并且也知道无法改变它,那么,你是否仅仅是一个傀儡呢?你是否还有必要再去经历这场命运?作者的答案是:有必要。因为预先知道,并不等于已经实现。作者举例说,就像一场婚礼上,大家都知道会有这么一句“我现在宣布你们结为夫妻”,但这预知不是事实。重要的是,主婚人必须说出这句话,说出的时候,结为夫妻这件事才成为了事实。所以,即便你已经知道一切,却仍然需要亲自去完成它,它才能够成为真实。就像道成肉身的耶稣,他对自己的命运一清二楚,却仍然需要一步一步,走向他的十字架,走向他的终点。因为,你也许不是自己命运的预定者,但你仍然是自己命运的实现者。这大概很难理解。就像女主,明知女儿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死于一场登山事故,但她仍然选择爱上她的父亲,怀孕,生下她,珍惜拥有她的每一天,爱她,陪伴她,直至失去她。虽然,这样的爱,几乎是带着一种宿命般的悲哀。

  有人说黛玉常常落泪,不喜欢她的多愁善感,但我想黛玉的那种骨子里的悲观,又何尝不是对宿命早已预知的无奈呢?爱上一个人,心中已有对厄运的预感,明知道会重伤,却仍然去爱了,一边悲伤,一边幸福,这样的心情,谁又没有过呢?再说了,谁又不是预知了自己终有一死的宿命呢?但是那又如何?如果明知失去,你会害怕拥有吗?如果明知离别,你会拒绝相遇吗?欲渡黄河冰塞川,将登太行雪满山。命运是困难的,而我也明知自己是被因果限制的,是被目的牵引的。就像一道光,看似弯曲,却是笔直的追随自己的目标而去。这也许是被决定的,也是本能。也许是被某种力量所控制之下的身不由己,也是完全出于自由意志的选择。正如作者所说:“我开始知道,每个事件都有其必然性,我全身心融入,彻底理解这些必然性。它们一定是这样的。如果不知必然,那么我的一生都将浅尝辄止,跟随大小事件随波逐流,为这些事件所裹胁。这是无可避免的。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,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,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。我循路而前,满怀喜悦,也许是满怀痛苦。我的未来,它究竟是最小化,还是最大化呢?”迎向已知的命运,完成预定的悲剧。这是多么的不自由,却又是多么的自由。不明白这一点,你永远不会自由。明白的那一刻,你也就得到了自由。

  所以,选择让我们痛苦,是因为遇到事情时,明明选择权在我们自己的手中,可是我们却会因为选择错误,就会导致自己今后承担一个不愿意看到的结果,那会让人很是遗憾。作者通过这本小说,要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。在预测到了自己的悲剧未来后,我们可以如同女主那般,不用理会终点是何种模样,只需要去选择体验这个过程。这时候,我们的思维变成了:预测到了未来悲剧,可是我不能避免。同一件事,因为思维不同,同样的选择,却可以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。

  其实,任何时候,我们都应相信:寻路前行,必定会有一番风景。

关闭

友情链接
版权所有:东营市利津县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:鲁ICP备13032396号
地址: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利一路114号 电话0546-5621644 邮编:257400